文|邢妍妍
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因年紀偏大找工作屢遭拒絕,便花費300元找人做了一張假身份證,將證件上的年齡改小了11歲。雖然只是改了年齡,其他信息都沒變,但是此種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日前,上海靜安警方依法對這名女子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據報道,出生于1972年的張某原先在一家物業(yè)公司從事保潔員的工作,最近因工作不順便萌生了跳槽的想法???9歲的她屢屢因為年紀問題而遭拒,無奈之下便想到了辦假證的方法。
此方法固然不可取,且觸犯了法律也應該要受到懲罰。但卻有很多人在這則新聞背后品出了一絲唏噓無奈的意味,因為它戳中的是當下很多中年求職者的痛點——職場中的年齡歧視。
同含糊其辭的性別歧視不同,年齡限制往往被許多單位明確標識出來,諸如“報考年齡不得超過35歲”“應屆畢業(yè)生優(yōu)先考慮”等,都在無形之中加深著大齡求職者的困境。
更何況,年齡焦慮不只存在于女性求職者,就連許多經驗豐富的男性求職者都難逃年齡限制這道檻。
此前,一位48歲男子寫給上海市政府的失業(yè)求助信曾引發(fā)網絡熱議。其自稱曾任職外企高管,但失業(yè)三年求職無門,靠失業(yè)金和偶爾掙到的咨詢費及家里有限的儲蓄勉強度日。還有一位45歲的程序員曾在政府網上留言稱,其精通各種技術體系,曾是公司核心技術骨干。只因在家陪孩子半年,再回來發(fā)現連面試機會都沒有了。這些例子并不是在販賣焦慮,反而是從現實層面提醒著我們問題的嚴重性。最近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雖然我國就業(yè)市場整體趨于平穩(wěn),但依然有不少對疫情敏感行業(yè)中的就業(yè)人員受到了沖擊。這種背景下,就業(yè)與再就業(yè)職場中的“35歲門檻”就顯得更為刺目。
據資料顯示,2020年2月至9月,在某招聘平臺投遞簡歷的35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14.9%,增速為35歲以下求職者的兩倍以上;其中,35歲至49歲求職者同比增長13.5%,50歲及以上求職者同比增長32.4%。
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其實,許多單位青睞年輕人也不無道理。他們肯吃苦,能上進,有著靈活的頭腦,也相對更能服從職場中的安排。但一個群體的優(yōu)勢顯然不該成為另一群體生存空間被擠壓的理由。更何況如今35+的這一群體,正處于他們的“當打之年”。無論是從經驗還是競爭力上,他們都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
一個成熟穩(wěn)定的職場生態(tài),應該是有年輕血液的注入,有青年力量的加持,也必然要有中年人群的智慧和經驗來穩(wěn)固。隨著整體年齡結構的變化,人口紅利逐漸式微,這亟需我們建立一個更為理性的就業(yè)觀和年齡觀,來打破人才方面的人為限制,構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職場生存體系。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延遲退休即將到來。隨著人們工作年限的拉長,“35歲門檻”理應被后移,以便讓更多的人跳脫出年齡的困境,激發(fā)出他們更大的人才價值。
但也應認識到,破除職場中的年齡歧視,遠不止將限制放寬幾年那么簡單。優(yōu)化人才評價體系,破除掉更多的條條框框,唯實力見真章,或許網友熱評中的“年齡大了該怎樣找到工作”這一問題,才能有解。
原標題:《為找工作改小11歲被罰,中年求職困局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