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鄉(xiāng)差異、老人的家鄉(xiāng)情結等,導致中國鄉(xiāng)村家庭在地域上嚴重分割,年輕人進城打拼,小孩子進城上學,老人駐守家鄉(xiāng)。
以我家為例,我和孩子們在廣州,我弟在呼市,弟媳和兩個侄子在浠水縣城,我父母在農村老家,我們一家人面對面團聚只發(fā)生在春節(jié),且僅有寥寥十天或半月。
距離成為橫亙于鄉(xiāng)村家庭成員之間的大山,高度流動社會下的家庭情感割裂、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虛成為普遍問題,通行的解決之道是打電話、發(fā)微信、開視頻。而安裝攝像頭,也開始在鄉(xiāng)村流行起來,甚至出現一種輿論——“想爸媽,就安裝個攝像頭吧”。
換言之,安裝攝像頭儼然成為外出子女是否關心與孝順父母的重要標尺。
母親在攝像頭下固執(zhí)地張望,讓我心如刀絞
兩個月前,趁回家陪父親過生日的機會,我也在老家安裝了攝像頭。第一周,父母和我都很興奮,我們都新奇于這種交流方式,我們時不時隔空對話。但后來,幾個細節(jié)觸動了我。
我發(fā)現,只要我一開口,母親就會習慣性對著攝像頭問我:“你是哪位?老大還是老二?”我起初還因為母親不能辨識我和我弟的聲音而有點責怪她,后面才知道,攝像頭里出來的聲音受網絡信號及天氣等因素影響,聲音會發(fā)生一定程度地變質。
母親不能通過高處的攝像頭看到我的模樣,更加不知道我在哪里、在干什么、和誰在一起,而我對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盡收眼底,了如指掌。可見,攝像頭自帶的“凝視”功能非常不對等,我可以通過“凝視”滿足我的親情需求,母親卻不能。
倘有人支招:“你在你廣州的家也安裝攝像頭吧”,我將無言以對,因為心里有愧。
除了老家院子,我還在客廳安裝了攝像頭,但通常情況下,我看不到客廳的狀況,因為連接線被父親拔了,他的原話是“我和你媽吃個飯,有什么好看的”。每當家里來客人的時候,他才會連上攝像頭,讓在外面的我們看看家里熱鬧的場面。
一起被他拔掉的,還有對著房間的攝像頭。以愛為名義的針對家人的關心乃至監(jiān)視,基本上沒有什么大問題,但一旦過度和過分了,變成全天候的實時監(jiān)控了,就不妥了。畢竟,老人也有他的隱私,拒絕或反抗“凝視”也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有一次透過攝像頭瞅見院子里有一個煙頭,立馬打電話過去,質問她爸是不是偷偷抽煙了;還有一次,她看到餐桌上有腌制的咸菜,她氣急敗壞,也是電話過去,對她那患有高血壓的媽一頓猛批。不想,此舉激怒了兩位老人,老人一氣之下卸了家里所有的攝像頭,原話是“我扯了,叫你看個狗屁!”
可見,真正地關心與尊重老人需要有邊界的“凝視”,而不是無限度的。
于我而言,最煎熬的時刻發(fā)生在母親駐足在攝像頭下,長久地張望著,一直等不到我或我弟的聲音,她非常悵然地離開,嘴里還不忘罵我們一句,“我家的怪種是不是走了,又跑哪里玩去了?”
很明顯,母親甚至還以為我或弟弟故意不理她,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壓根就不在,或我們去忙別的事了。哪怕我跟她解釋了很多次,我和我弟不能一直通過攝像頭與她說話,我們只能在有空的時候,比如早餐或晚餐時才能和她聊聊,但母親依然選擇駐足,固執(zhí)地張望。
每每看到這一幕,我心如刀絞。同時,我也特別羨慕那些在鎮(zhèn)上或縣城工作的朋友和老同學,因為他們可以周末帶上兒女,帶瓶酒、買些菜,捎點水果,回家與他們的父母小搓一頓,這不就是所謂的天倫之樂,以及觸手可及的幸福嗎?
填充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虛,需要政府、社會及家庭合力
鄉(xiāng)村振興如火如荼,科技下鄉(xiāng)如日中天,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家的攝像頭里永遠也走不出我和我弟。面對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虛,怎么辦呢?我認為總體原則與方向是進行各種“填充”:
?;丶铱纯础D贻p人應該克服困難,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回家看看,至少春節(jié)和暑假期間要爭取回家。不僅自己回,還得盡量帶孩子一起回,因為老人牽掛的不只是我們,還有孩子們,創(chuàng)造機會讓老人與孩子們見面,不斷增進爺孫輩的感情。
探索彈性居住方式。對于性格開明、身體硬朗和適應能力相對強的老人,可以嘗試和其溝通,譬如在老家呆三個月,進城呆一個月,然后再回老家。
加強老人與鄉(xiāng)村教育的聯系,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一方面,發(fā)揮老人知識及閱歷豐富的優(yōu)勢,邀請老人進學校、進課堂,給孩子們講解地方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以及農業(yè)生產知識與規(guī)律。另一方面,構建“老人+小孩”的“結對子工程”,讓村里的留守兒童在有空的時候或周末去空巢老人家里玩一玩,和老人聊聊天、談談心,吃頓飯也行。
有幾個緊急聯絡人。在外的年輕人掌握村干部、婦聯主任、村民小組長、村里的小賣部老板(娘)、村衛(wèi)生所醫(yī)生的電話及微信,一旦老人有個三病兩痛、缺食少穿什么的,都可以及時聯系上,解燃眉之急。
基層政府在完善鄉(xiāng)村公共空間和組建各種社團方面下功夫。公共空間營造方面,規(guī)劃和建設村里的小廣場,添置一些石凳、靠椅、健身器械、乒乓球臺等,以及可供老人們休憩與閑聊的涼亭,在村頭的池塘或大槐樹下增設一些棋盤、石凳等。社團組織方面,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歌唱、廣場舞、乒乓球、羽毛球、垂釣等相關社團,不斷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總之,空巢老人的情感空虛,并非家庭的內部事務,而應集聚政府、社會及家庭之合力,各方協作,通過各種內容與活動,不斷填充他們的晚年生活,不斷增強其自我認同感,提升幸福感。(作者系廣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深觀察|母親在攝像頭下固執(zhí)地張望,讓我心如刀絞
最新推薦
閱讀排行榜
欄目索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