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資深媒體評論員
個稅起征點調整問題,再次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繼續(xù)提升個稅起征點。如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建議,將個稅起征點提高至10萬元/年(目前為6萬元/年),疊加贍養(yǎng)老人、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后,家庭年免稅額度可達16萬元,以定向減輕中等收入群體負擔,釋放消費潛力。
多年來持續(xù)關注該話題的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今年也繼續(xù)提出優(yōu)化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建議,認為應該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將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1萬元/月,優(yōu)化調整稅率結構;同時,優(yōu)化專項附加扣除,加強稅收監(jiān)管與信息共享。
個稅起征點的高低,直接關乎個人的稅負,因此歷來備受社會關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個稅起征點綜合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個人收入水平,以及房價、醫(yī)療等負擔的變化,經歷了從800到1600,到2000,再到3500、5000的多次調整。
從歷史來看,調整的間隔時間一般為3-6年左右。而最近的一次調整是2018年,距今已有7年時間,眼下的確是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窗口。因此,近幾年相關呼吁、建議變得多起來,完全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客觀情況的變化,再度提高個稅起征點,能為更多人降低個稅負擔,因此也就有了越來越強的現實必要性。
首先,個稅除了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本身也發(fā)揮著調節(jié)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的杠桿作用。但基于現有的起征點,個稅在促進收入公平分配上作用,已有不斷弱化之虞。如根據《中國稅務年鑒(2023年)》的數據,2022年個稅收入中64%為工資薪金所得,也就是說,個稅已成為事實上的“工薪稅”。這不利于真正實現個稅“削峰填谷”的調節(jié)作用。
其次,近年來提振消費之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2025年重點工作的第一位。而擴大內需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guī)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
因為,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減輕稅負可以釋放更大的消費潛力,對經濟增長形成新的支撐。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專門明確,要“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顯然,繼續(xù)調整個稅起征點,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之一。
更進一步看,提高個稅起征點,為中等收入群體減負,還不只是利好消費提振,更有望和其他政策一道產生更強的協同效應。如發(fā)放生育補貼,從國家層面的定調到一些地方的行動,目前都已經明確。而之前董明珠算過一筆賬,如果把工薪階層的工資提高到1萬元起征點的話,那么每年大概就會多出約7000—8000元的收入。
據此,進一步調高個稅起征點,讓中等收入群體間接增加可支配收入,再疊加生育補貼的完善,便也有望在生育方面形成更強的政策“刺激”效果。
此外,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此舉也能夠為增強家庭養(yǎng)老能力提供助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yè)、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huán)。一定程度上說,進一步優(yōu)化個稅起征點所帶來的減稅效應,其實也就是一種“投資于人”,是通向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huán)的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路徑。
因為,不管是間接促進更多群體“增收減負”,還是激勵消費,抑或是為生育營造更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最終也都將為經濟發(fā)展帶來更多正向牽引作用,甚至能夠加倍“彌補”減稅對于稅源的影響。
應該說,基于方方面面的現實因素看,要不要繼續(xù)提高個稅起征點,目前的共識已經在形成。而相對于前幾輪個稅起征點調整,這一輪調整可能更需要考慮在具體的調整方式上,作出更多元化的嘗試。
比如,有的委員建議探索以家庭為單位申報繳納個稅,有的建議將養(yǎng)老護理和病人陪護消費等納入個稅扣除范圍。甚至,白巖松還專門建議給年輕人作針對性調整。建議社會提高年輕人的福利待遇,提高35歲以下年輕人的個稅起征點,從5000元提高到12000元。
這些建議,其實都值得納入決策者的參考視野中去:一方面,可以讓起征點調整釋放更強的減稅綜合效應;另一方面,也能讓個稅的調節(jié)作用變得更精準。
另外,個稅起征點調整優(yōu)化已經歷了數輪,相對于“不定期”的調整模式,是否可以參照國外的一些經驗,適時建立一套納入通脹、收入水平等變量因素的動態(tài)調整機制,同樣值得考慮。這樣一來,個稅負擔與民眾真實的“獲得感”之間就能夠有一個更合理、高效的適配,防止出現“隱形增稅”;同時,也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預期,并減少在相關公共討論上消耗過多的公共資源。
個稅起征點下一步到底如何調、調多少,仍有待觀察。但從相關建議和討論的熱烈程度中,還應該正視的一個現實是,之所以輿論對包括個稅在內的減稅有如此高的期待,在根本上說,還是反應出當前相當一部分群體正面臨著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失衡壓力。
而政策層面如何回應這一點,顯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個稅起征點的再優(yōu)化,只能是其中一個非常小的方面。也就是說,個稅起征點議題所投射的是一種普遍性的民生焦慮,還得有更多的制度性響應來疏解。